<ruby id="hn9la"></ruby>
      <form id="hn9la"></form>
      <wbr id="hn9la"><legend id="hn9la"></legend></wbr>
      <form id="hn9la"><legend id="hn9la"></legend></form>
      1. <form id="hn9la"><span id="hn9la"><track id="hn9la"></track></span></form>
          <form id="hn9la"><legend id="hn9la"></legend></form>

        1. <em id="hn9la"><source id="hn9la"><option id="hn9la"></option></source></em>

          <form id="hn9la"><legend id="hn9la"></legend></form>
          <sub id="hn9la"></sub><form id="hn9la"></form>

          首頁 - 公司
          快速評論

          微醫“北大學霸”老板豪擲14億股權激勵,“AI醫療”再出一個IPO?

          來源:野馬財經 瀏覽: 2025-01-21 10:34:26

          來源|野馬財經

          撰文|劉俊群

          “工資只能解決養家糊口的問題,想實現財富自由,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與創業拿到股票?!?/p>

          這是360創始人周鴻祎對年輕人們提出的建議。

          對于“打工人”來說,最有可能的“造富”方式莫過于股權激勵。如今,有一家堪稱“打工人向往的神仙公司”——微醫控股有限公司(下稱“微醫”),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股權激勵支出累計超14億元,讓外界直呼“夠豪氣”。

          微信圖片_20250121101957.jpg

          不僅派發股權,微醫還瞄準了IPO大門。

          公司年收入18億元,連接了1.15萬家醫療機構和31.8萬名醫生,但卻三年半累計虧損80.78億元。

         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,以股份替代現金的方式,來實現費用資本化,某種程度上屬于人為調整報表,并不是多數企業常用的方式。

          那么,豪派14億元股權激勵會對微醫的報表有何影響?微醫的員工是否真的能一夜暴富呢?

          “微醫”年入18億元

          三年半虧損超80億元

          在中國,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癥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。

          這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監測、持續治療以及精準的用藥管理,但高昂的費用讓許多患者面臨經濟壓力。

          為了減輕患者負擔,國家將慢性病列為門診特殊病種,提供高于普通門診的醫保報銷比例。這一政策涵蓋了診斷、治療相關的用藥和服務等方面。

          不過這些醫保錢如何才能花得既有效又合理?微醫通過其AI技術提供了解決方案。

          由于糖尿病患者數量龐大且持續增長,2023年已達1.43億人,微醫選擇以糖尿病為切入點,率先在天津啟動試點項目。微醫的主要收入來源分為AI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臺。

          AI醫療服務是通過“數字健共體”實現的,這一模式始于2020年微醫與天津市政府合作的項目。

          數字健共體利用微醫的互聯網醫院,將醫療機構、醫?;鸷头仗峁┥踢B接在一起。

          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分診后,AI醫生會分類診斷,提供用藥指導和處方審核,還能根據患者健康數據生成個性化診療方案。

          截至2024年上半年,微醫已審核820萬張處方,處方合規率從2021年的95.76%提高至98.72%。具體看,公司通過健共體提供的AI醫療服務包括:健康管理會員服務、云藥房和增值服務三方面。

          其中,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是微醫增長最快的業務。2022年、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(下稱“報告期”),該服務收入分別為0.39億元、3.54億元和10.32億元,占當期收入2.9%、19%和56.8%。

          云藥房則是通過優化藥物配送流程,從而穩定基層醫療機構藥品供應;增值服務則直接面向患者收費,包括線上醫療套餐、居家健康管理及檢測報告解讀等。

        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,天津健共體已為約90萬名會員提供多病種及糖尿病護理服務。天津市基層醫院門診人次增加了23%至50%,醫保盈余率超過25%。

          因此,包括健康管理會員服務、云藥房和增值服務的AI醫療服務業務成為微醫的核心收入板塊。

          報告期內,AI醫療服務收入從2.28億元增長至14.4億元,占總收入比例從23.7%升至79.21%。微醫的成功經驗促使其模式擴展至其他城市。

          2024年,微醫與貴陽市和銀川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,并計劃在2025年與上海部分區域達成協議。

          相比之下,公司另一項數字醫療平臺業務更像傳統業務,主要涵蓋線上問診、復診、健康管理套餐等服務。

          公司旗下有一款“微醫”APP,用戶可以通過該軟件輕松掛號、咨詢名醫、線上復診等,收入占比已從2021年的63.83%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0.74%。整體看,報告期內,微醫控股的收入分別為9.62億元、13.68億元、18.63億元和18.18億元。

          公司表示,2023年業績顯著增長,主要得益于天津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成功推廣。

          不過,盈利難題依然困擾著微醫。

         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公司的凈虧損分別為24.98億元、37.18億元和14.32億元和4.3億元,三年半合計虧損超80億元。

          2021年豪擲8億元

          激勵員工IPO前員工先富?

          微醫連年虧損背后,是高昂的行政開支、銷售費用和研發成本,在這三項費用中,都存在一項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”的支出。

          所謂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”,就是公司向某些選定的高管、員工或顧問用股票期權、受限制股份等方式替代現金支付獎勵。

          《招股書》顯示,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(下稱“同期”),微醫的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為10.9億元、5.49億元、4.64億元和2.72億元。

          其中,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”在2021年達到了6.32億元,占比高達58%。雖然這一比例在2023年降至23.3%,但2024年上半年又回升至50.6%,金額達到1.38億元。三年半累計下來,僅這一部分支出就已達10.15億元。

          而這些股份激勵的主要對象是公司高層,主要包括執行董事、聯席董事會主席、總裁兼首席客戶官張君、首席財務官周晶波、高級副總裁彭彬彬、執行董事王永才及主要附屬公司董事閆晉紅、孫海洋、鄭建敏、王歆等。這些人員在不同時期,獲得了不同數量的股權激勵計劃授予的購股權。

         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薪酬最高的五名人士合計拿到了2.36億元、0.72億元、0.89億元和0.49億元的股份獎勵。2024年上半年,僅董事王永才和張曉春兩人,就分別獲得了0.38億元和0.37億元的股份獎勵。

          對此,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,通過以股份替代現金實現費用資本化,在一定程度上屬于人為調整財務報表,并非大多數企業的常規做法。而“費用資本化”的操作則會放大現金流和利潤。

          他進一步表示,這樣操作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減少財務報表上的成本,會計處理擴大利潤空間;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現金支出,緩解現金流動性壓力。

          北京一線證券公司工作的投行人士李亞輝表示,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占比較高時,公司傾向通過股權激勵吸引核心員工,減少現金流支出。而雇員薪酬及福利占比較高時,則表示公司更偏向以現金薪酬進行激勵。相比高層,普通員工的激勵方式則更注重現金薪酬,尤其是在銷售和研發團隊中。

          銷售費用中,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”占比從2021年的24.4%降至2023年的20.3%,金額也從1.5億元降至0.6億元。而銷售人員的現金薪酬從2.08億元降至1.2億元,占比則從34%上升至41.1%。研發團隊的情況類似,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”從2021年的0.23億元降至2023年的0.06億元,占比從7.3%降至4.9%。與此同時,研發人員的現金薪酬從2.51億元降至1.03億元,占比從81.1%升至84.4%。

          可以看出,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滲透在微醫的每一個成本結構中。

          從行政到銷售,再到研發??偟膩砜矗?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,公司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分別為8.62億元、2.6億元、1.74億元和1.57億元,合計約14.53億元。

         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,股權激勵能有效激勵員工,但如果設計不清晰或執行不規范,可能會引發糾紛。

          近年來不少互聯網公司就出現了股權爭議,這會影響公司聲譽,導致高管和員工流失,甚至引發法律訴訟。以上“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金額”主要來自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。

          根據《招股書》可知,自2006年起,微醫已經推出了六輪股權激勵計劃,幾乎每輪都在擴大授股規模。2006年計劃授出483萬股股份,激勵對象為管理層。2011年計劃初始授出400萬股,其中150萬股授予前董事長廖杰遠,250萬股分配給其他管理層。

          隨后兩次擴展,2011年計劃的股數增至3662萬股。到了2018年,公司再次計劃授出1.02億股股份,其中50%授予廖杰遠,其余50%授予其他人員。2020年計劃進一步擴大,向管理人員、核心員工等授出6079萬股。2022年計劃將2020年計劃拆分,分為2020年修訂版和2022年計劃,最大授股量為1.32億股。

          2024年計劃再次整合,取代2020和2022年計劃,授股總量達1.51億股,繼續為管理層提供購股權和受限制股份獎勵。

          這些股份在公司上市前不可流通,但限售期后將帶來巨大的變現機會。

          對于員工來說,沈萌表示,以股份替代現金,為了補償股票變現的成本,通常會給予一定股價折扣,讓持股者獲得更多賬面利益。

          其中,廖杰遠多次大比例獲授股份,是最核心的受益者之一。以2018年為例,公司按每股4.92美元的發行價發行了1.02億股股份,其中50%授予廖杰遠,即5100萬股,潛在價值約2.51億美元(約17.57億元人民幣)。

          不過最終價值需視IPO定價及市場表現而定。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表示,微醫通過股權激勵計劃授予員工股份或期權,使員工能夠在未來公司發展過程中獲得潛在的經濟利益。這種激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留住關鍵人才,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數字醫療行業中,員工的穩定性和忠誠度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。

          盡管微醫的股份激勵在吸引和綁定核心人才上起到了作用,但其背后的財務壓力不容忽視。

          截至2024年上半年,公司負債總額已達232.69億元,貸款余額為3.65億元,而賬上現金僅剩2.47億元。

          盡管如此,但微醫依然認為,股權激勵這種支出是不可避免的。公司表示,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對于吸引核心人才、穩定團隊至關重要。如果取消或減少這種激勵模式,公司可能在核心員工流失、技術研發滯后等方面面臨更大的風險

          公司還在《招股書》中介紹,公司已授予并計劃繼續授予股份獎勵,這可能會導致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支出增加。

          沈萌提到,如果公司不盈利,缺少更多支付的選擇性,只能以股份作為吸引人員的手段;而且如果持續不盈利,則難以持續擴大股權激勵,最終會加劇股份收益攤薄。

          科大訊飛聯創二次創業

          騰訊、紅杉加持

          據新媒體“每財網”報道,2019年底,微醫控股創始人廖杰遠曾高調對外表示,“微醫已經準備好IPO?!?/p>

          直到2021年4月,微醫向港交所遞交《招股書》,六個月后《招股書》失效,上市計劃擱淺。3年后,微醫再次向港交所發起沖擊。

          作為微醫的核心人物,廖杰遠在1973年5月出生于福建龍巖,是北京大學EMBA碩士研究生,同時,他還曾是“中國領先的智能語音和AI技術企業之一”科大訊飛(002230.SZ)的聯合創始人之一。

          早在1999年,廖杰遠和幾位合伙人一起創立了科大訊飛,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到目前為止我做了兩件事,第一件事是試著讓電腦聽懂人說的話,前期的辛苦成就了后來的科大訊飛”。至于廖杰遠口中的第二件事,則是在2010年創辦了掛號網。

          廖杰遠曾在2024(第十六屆)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表示,十多年前,我陪家人在醫院折騰十個月,經過兩次手術,最后發現是誤診。我站在醫院臺階上就下定決心——如果我這輩子還能做一件事,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技術,讓天下人看病不再那么難。

          廖杰遠的運營下,自成立以來,微醫累計融資17.7億美元(約115億元人民幣)。

          投資方名單中,騰訊、紅杉中國、復星醫藥、高瓴資本、高盛、友邦保險等巨頭云集。

          然而,2023年3月,廖杰遠自愿辭去微醫及其子公司的一切職務。

          目前,公司由王永才擔任執行董事,負責戰略及投資管理;張軍擔任總裁兼首席客戶官,負責集團的日常經營和管理。

          盡管不再參與管理,廖杰遠仍通過NewForte、WDFamilyB/C/XLimited等實體共計持有微醫的股份為20.51%;友邦保險持股為1.58%,騰訊持股為8.79%,紅杉持股為2.29%,高瓴持股為4.13%,高盛持股為1.93%,QimingVenture(啟明創投)則持股為2.69%。

          此次站在IPO的門口,微醫和廖杰遠再次走到了聚光燈下。這一次,他們能否講好一個全新的故事?

          深藍財經聲明: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!

          相關新聞

          推薦用戶
          ×

        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        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“發現”
          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
          国产在线观免费观看